中华传统文化(太极拳)

2024-01-13

概述

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该遗产项目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八法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

该遗产项目自17世纪中叶在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该遗产项目现有80多套拳术、器械套路和20多种推手方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也得到不断丰富,见证了人类创造力。

该遗产项目在中国得到广泛认知和实践,在促进当代人身心健康、和谐共处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相关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申报片

文化内涵与价值

  该遗产项目发祥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以黄河以北的河南省焦作市,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河北省任县,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武清区等地为集中区域,并在过去的300多年传播至全国其他地区,为各族人民共享和实践。在传承和实践过程中,太极拳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不断丰富,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具体表现在:
  一、增进了习练者的身心健康,提升社区民众的健康意识和整体健康水平;社区民众在观赏太极拳演练时,也会获得身心愉悦。
  二、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学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等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习练者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社区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平等交往。
  三、传承人和实践者通过拳理探讨、技艺切磋,形成了“练了一种拳,就是一家人”的共识;各流派在频繁互动中彼此尊重,相互欣赏。
  四、以身体运动的方式,传承了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知识体系,并通过传说、谚语、谱牒、碑铭、仪式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丰富了地方文化,体现了民众的创造力。
  太极拳在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及中医理论的影响下形成,逐渐演进并发展出多种流派和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是人类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助于各国人民了解其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等功效和广泛适应性,进一步认识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对宇宙、自然、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激发在体育、卫生、文学艺术、科学研究等领域不同形式的应用和再创造,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从而促进人类创造力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国家级项目

杨氏太极拳查看更多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永年县
  永年县位于河北省南部,距邯郸市15公里。永年杨氏太极拳为清道光年间广府杨露禅所创,发源于永年县广府古城。此后永年县先后出现杨班侯、杨澄甫、杨振铭等三十多位大师级拳师。
  杨露禅外出学艺18年,悟得各路拳术精髓,对太极、八卦等健身技艺尤有深刻的理解,他在陈氏老架的基础上创编出一百零八式的永年杨氏太极拳,回家后专职开馆教拳。此拳传承脉络清晰,历史上名人辈出,海内外广有习练者。杨氏太极拳现在重点分布在上海、北京、四川、西安、河北、广东、海南及海外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氏太极拳其拳架舒展,结构严谨,由松入柔,积柔为刚,刚柔相济,身法突出,含胸拔背,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内外结合,中正安舒,轻松自然,轻灵沉稳。永年杨氏太极拳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太极拳套路,主要包括大、中、小架,快架,三十二短打等;二是杨氏太极拳器械,主要包括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杆等。
  永年杨氏太极拳展示了人体文化的艺术性,老少皆宜习练。它有益于增强人民体质,习练者按其要求秉持讲义重德的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李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和氏太极拳

保护

  近年来,为确保该遗产项目的存续力,相关社区、群体或个人做了很多努力,在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振兴等方面采取了很多的保护措施。
  在社区积极参与下,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太极拳流派从3个增至7个。2017年1月,7个相关社区自发成立了太极拳保护协作委员会,采取共同行动,保护该遗产项目……

传承

  太极拳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社会参与等方式进行。
  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太极拳当前传承的主要方式。家族传承在亲属代际之间进行,师徒传承经由传统拜师仪式确立师徒关系之后进行。各流派都通过口传身授相关知识与技能,各自形成传承有序的谱系。
  社会机构(如太极拳馆)培训与针对青少年、老年群体开展的社区培训也是当前传承的常见方式。
  此外,太极拳已进入正规教育体系,纳入中小学和大学教育课程设置……


阅读9
分享
写评论...